close
很多人都在靜坐,但是每個人的目的都不太一樣,有的人是為了健康,有的人是為了學佛學道,有的人是想要放鬆休息,雖然大家的出發點不同,但都有可能遇到相同的問題,那就是:「坐越久心裡反而越亂」。
 
平常都還沒有這麼多的念頭,可是一坐的時候反而是思緒紛飛,眼睛一閉,念頭就如同是流水一般地湧湧而來,彼此之間環環相扣,忽生忽滅,好比是魚之吸水一般,口進腮出續而不斷,想要止也止不了,這是為什麼?
 
那是因為本來的心,就好像是一杯混濁的水,當杯裡的水不再晃動,慢慢地靜下來的時候,水就會逐漸地轉為清澈,此時水裡的雜質沉澱下來,反而就容易被看得一清二楚。
 
雜質本來就存在的,只是因為之前是一淌混水,所以才會看不清楚。
 
心靜就如同是水的濁止一般,只要能夠靜得下來,它就會慢慢變得清澈,所以當我們一段時間不去攪動它,雜質自然逐漸沉澱,由濁至靜、從靜到清,這個道理就如同是《大學》所提的「知止而後有定,定而后能靜。」
 
所以靜坐可澄心,澄心要靜坐,靜坐也有人稱為「打坐」、「禪坐」,不管名稱如何不同,重點說的都是相同,那就是要能夠「一念不起」。
 
念頭不起就是「靜」,自性不動就是「坐」,「坐」是我們可以看得到的「像」,「靜」就是它主要傳達的「意」。如果有去寺廟敬神禮佛的話,應該都是看到神佛的坐像比例最高,它傳達的含意就是要我們能夠心靜下來。
 
圖像的美就在於不由語言、不立文字、只可心受
 
靜坐時要先靜其地,其次是靜其身,最後才是要靜其心。
 
「靜其地」—指的是環境的需求,最好是能夠清雅安靜,避免喧囂吵鬧,保持空氣流通,光線明暗適中。
 
「靜其身」—指的是身體要放鬆,若是身體感覺有點緊繃,可以先稍微活動一下筋骨,做些伸展操或是暖身操之後,再來坐就可以。
 
「靜其心」—指的是要放下萬緣,勿生一念。
 
所以靜坐要做得好,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要學會「止念」。
 
但是止念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,稍微一個不留意,反到會成為它的俘虜,為它所控制,所以我們常常提醒自己「要留意」、「要留神」、「要小心」,就是這個意思,一個不小心的話,常常就會發生主僕易位的情況,明明就是主人,轉眼間卻被掉了個包,成了它的奴隸,為它所使喚著。
 
中國道教全真派創始人王重陽曾經說過:「凡打坐者,非言形體端然,瞑目合眼,此是假坐也。真坐者,須十二時辰,住行坐臥,一切動靜中間,心如泰山,不動不搖,把斷四門,眼耳口鼻,不令外景入內,但有絲毫動靜思念,即不名靜坐。」
 
心,動了嗎?不妨試試靜坐。
 
今天是不是又學會一招了,別光只是看,記得也要試著做!
 
身安是福、心安即氣,身安心安、福氣自來。

註解 2020-03-28 152847.png

arrow
arrow

    羅德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