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本主義心理學先驅,現代自我心理學之父–阿爾弗雷德·阿德勒曾經說過:「我們的煩惱和痛苦都不是因為事情的本身,而是因為我們加在這些事情上的觀念。」
 
「改變觀念,命運就跟著改變」,順理成章的成為處事的態度之一,不只被許多人奉為生活上座右銘,更是人類在精神上高度成長的具體表現,但是遇到的事情發生的時候,往往不是轉念轉的卡卡的,就是不知道如何去轉,如果碰到這些情況,可能是因為忽略了「止念」這個關鍵因素。
 
「念」這個字可以拆成為「今」和「心」這二個字,也就是說今心為念,當下的這一念就是心,「心」和「念」的關係就如同是「體」和「用」一般,心是本體,念為作用,心體無從可覓,但是藉由「念」,我們就可以察知,所以每當心動的時候,念就會出現。
 
仔細觀察一下自己的念頭,是否一天到晚都在變化無常,它們是否就像是微風一般,無形無像;也像是雲朵一般,來去無蹤,不僅令人捉摸不定,也讓人難以完全明白。
 
靜心本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,止念又特別的難,所以「收視返聽」功夫要做的好,最重要的一個關鍵,就是在於如何止念,因為連念都止不住的話,就別想要可以轉得動它。
 
被譽為為明代三百年第一詩僧的蒼雪大師,有一首相當有名的詩:「南台靜坐一爐香,終日凝然萬慮亡,不是息心除妄想,只緣無事可思量。」止念的方法在這首詩中全部透漏無遺,「止念」的重點並不是要移除去念頭,而是不去隨著它就好,因為後念只要不生,前念就自然滅絕,就在這個當下,念就止住了。
 
「止念」並不是「無念」,止念是止念,無念是無念,二者不可混為一談,事情來的時候不將心受就是無心,而此時的無心就是無念,此時的無念之念就叫作「正念」,「正念」最早出現在宗教的修行領域,可以追溯到二千五百年前的佛陀教法。
 
在1979年的時候,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分子生物學博士、麻塞諸賽州醫學院的榮譽醫學博士,卡巴金(Jon Kabat-Zinn)在麻省大學醫學中心推出「正念減壓」課程(Mindfulness-Based Stress Reduction)時,「正念」變成為一種治療學,自此之後,世界各地有數以百計的醫療機構院所,都先後運用「正念」來改善患者的疼痛和壓力。
 
如今「正念」不只化身成一門專業的技術,而且它的運用正在逐步發揚光大,並且拓展到不同領域上(如心理治療、減壓、健康、人際關係、職場表現…等),用來滿足不同的需求,也同時引領著成千上萬的人過著更好的生活。
 
南宋詩人陸游曾說:「古人學問無遺力,少壯工夫老始成,紙上得來終覺淺,絕知此事要躬行。」轉念需要練習,過程雖然是勉勉強強,但是每往前行一步,就會產生一步的效驗,每向上登一階,自會達到一階的程度,急不得但也停不得,練習久了,技術逐漸純熟,念就會慢慢地轉得動了。
 
今天是不是又學會一招了,別光只是看,記得也要試著做!
 
身安是福、心安即氣,身安心安、福氣自來。

註解 2020-03-28 152847.png

arrow
arrow

    羅德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