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坐的功夫做不好,往往是來自於二個因素,一個是「習慣」,另外一個就是「身觸」。
 
相當諷刺的是,我們雖然努力習靜,可是「心」早就習慣妄動住念的狀態,所以就算一時能夠止念,心體反而變得不安,覺得不自在,於是就會想再度找到依靠,回到原本的狀態。
 
如果碰到這種情況,不妨試試「領頭羊」這個方法。
 
這是來自於觀察羊群的行為之後,受到啟發而產生的一個方法。因為羊群是屬於一種散亂的組織,平時在一起的時候,也是盲目地互相衝撞,可是一旦有一隻羊先動起來的話,其他的羊都會毫不考慮地一擁而上,完全不理會前面是否有狼,或是其它的地方會有更好的草,這就是所謂的「羊群效應」。
 
要找到「領頭羊」,就要先存想一念不放,此念所扮演的角色,正是那隻「領頭羊」,萬念就好比是其它的羊群,所以只要顧好這隻領頭羊,整個羊群自然就會慢慢跟上。
 
但要特別注意的是,念頭一止之後,領頭羊也要跟著放掉才行,所謂的「到岸不須船」,就是這個意思。
 
至於什麼是「身觸」?
 
就是靜坐時身體產生的各種感覺,通常會有酥麻、癢、冷、暖…等不同感受,有時會有一股暖流,有時會突然一陣奇癢,有時又會一陣酥麻,有時則是覺得腹中火起,種種感覺因人而異,有所不同。
 
此時最好的應對方式就是「不迎不拒」,因為太過在意或是留戀不止的話,反而又會妄生一念,本來是要靜座止念,結果造成反效果,變成坐越久念越多。
 
歷史上有許多的名人都相當推崇靜坐。
 
朱熹教育弟子半日讀書,半日靜坐,他認為入學功夫須是靜坐,並說:「如此一二年,何患不進。」主張雖然在靜中存養本心,可是又不可以離開人事日用,認為靜坐的目的是要收歛外放的心,讓心靜下來,並且在心平氣和的狀態下來思索道理,就可以做到靜時存養,存心養性,動時應事,事過不留。
 
王守仁也是靜坐的愛好者,他曾經在會稽山的陽明洞蓋個小房子,主要是用來專心靜坐,摒除一切事務,「陽明先生」的稱號就是因此而來。他常常教人靜坐,認為初學的人很容易心猿意馬,栓鎖不住,但是只要透過靜坐的方式,就能夠達到靜心、止念的作用,不但可以收斂身心,還可以存心養性。
 
他將「靜坐」視為是一種功夫,並非只是當成學問來研究,主張功夫要能夠進步,就必須在人事中磨練才行,如果平時很靜,可是一遇到事情的時候便亂,就代表著功夫沒有長進。他曾經說過:「破山中賊易,破心中賊難。」可見得要降伏此念,真的並不容易。
 
曾國藩一生博學多才,將「靜」看得極為重要,他曾經說過:「『靜』字功夫緊要,大程夫子能成聖人,也是因其『靜』字功夫足。」他他的《日課》當中有一條就是靜坐:「每日不拘何時,靜坐四刻。」
 
同樣強調靜坐功夫,儒家不曾聽過神奇怪誕的事情發生,我想這應該是跟目的放在—「靜心止念、日用人事」,和從理下手—「格物致知」,有著很大的關係。
 

艾瑞克·弗洛姆—美籍德國猶太人,人本主義哲學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學家,曾經說過:「每天安靜地坐十五分鐘,傾聽你的氣息,感覺它,感覺你自己,並且試著什麼都不想。」

 
今天是不是又學會一招了,別光只是看,記得也要試著做!
 
身安是福、心安即氣,身安心安、福氣自來。

註解 2020-03-28 152847.png

arrow
arrow

    羅德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