靜坐有三個要素組成,分別是「姿勢」、「意念」和「呼吸」。
 
其實這三個因素是缺一不可,無法分別拆開,就像是植物的根、莖、葉一般,少了其中一部份,就構不成植物,所以一說到靜坐,就要想到姿勢、意念、和呼吸,也就是「說一即知三」,而姿勢、意念和呼吸要同時運用,這就是「合三而歸一」。
 
靜坐有許多不同的姿勢,沒有哪個是特別好的,但總以自己坐起來感覺舒服為最重要,如果坐的不舒服,就算給的是龍椅也坐不久的,一般最常見的姿勢是七支坐。
 
所謂七支坐法是指坐的時候,要注意身體的七個重點,這些分別是腿、背、手、肩、口、舌、眼:
一、腿:要雙足跏趺,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雙盤坐,如果不能雙盤,就可以改用單盤,坐的時候如果是將左腳放在右腳上面,就叫做如意吉祥坐,如果是將右腳放在左腳上面,就叫做不動金剛坐,這種方式比較不適合初學者及年長者。
 
二、背:將背脊豎直,千萬不要彎腰駝背。 
 
三、手:可以結手印,左右兩手圈結在下丹田(小腹之下),平放在腿上,右手在下,左手在上,兩個大拇指輕輕相拄。
 
四、肩:將左右兩肩張開放鬆,坐下的時候先抖抖肩膀,然後再自然垂下就好。
 
五、口:上下兩排牙齒緊閉,千萬不要張開,「閉口」對於身心,都有特別的含義。
 
六、舌:舌尖輕輕舐在上顎,一開始可能會不習慣,久了就會忘了它的存在,「舌抵上顎」是道教煉丹的聚火之法,此法有「吸、舐,撮、閉」四字訣,其中的「舐」,指的就是舌拄上顎以迎甘露。
 
七、眼:雙眼微張,可以鼻尖當做眼光注視的焦點,以避免眼神飄移不定。
 
除了「七支坐」以外,另一個的就是「正襟危坐」,這是儒家所採用的姿勢,也就是所謂的端容正坐,坐的時候背桿挺直,雙手放在膝蓋上,看起來一本正經的樣子,其他的還有跪坐、交叉坐…等。
 
據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僧人,晚上在墓地結跏趺坐,眾鬼見是一座金塔,便爭相前來跪拜,之後這位僧人改為單盤,眾鬼見變為銀塔,仍舊跪拜,之後再改為交叉坐,眾鬼一見變為土堆,於是停止跪拜。
 
其實,姿勢本身不是問題,只要能夠放鬆就好,但是最好要背部挺直,和頭部成一直線,目的就是為了要讓呼吸保持順暢。
 
當我們太在意一些姿勢方面的細節時,如:舌要頂到哪個位置?背要如何才能挺直?手該怎麼放才對?腳到底可不可以動?就在這個當下,念頭就會飄然而至,繼而相連不斷,這個才是問題。
 
所以靜坐的時後,只要保持平常所坐的姿勢就好,不管你喜歡跌跏還是跪坐,又或者你是魔羯座、雙子座,還是天蠍座…等等,總之一上坐的時候,就要像是在玩「一二三木頭人」的遊戲,猛一回頭,通通都不准動就對了。
 
今天是不是又學會一招了,別光只是看,記得也要試著做!
 
身安是福、心安即氣,身安心安、福氣自來。

註解 2020-03-28 152847.png

arrow
arrow

    羅德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