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記得小時候不管天氣有多熱,只要一到上床睡覺的時間,父母總是會要求一定要蓋住肚臍,說這樣可以避免著涼感冒。長大之後看到一份調查報告才了解,原來人體在睡著時,體溫會下降0.5度,如果睡著時體溫下降1度的話,免疫力就會降低30%。
 
看來,代代口耳相傳下來的腹部保暖習慣,不只相當重要,而且還是很有根據的。
 
清代著名的養生學家曹庭棟在《養生隨筆》中提到:「腹為五髒之總,故腹本喜暖。老人下元虛弱,更宜加意暖之。辦兜肚,將靳艾槌軟鋪勻,蒙以絲綿,細針密行,勿令散亂成塊,夜臥必需,居常亦不可輕脫。」並且強調「腹不嫌過暖也」,如果可以的話,最好是除了兜肚之外,還要再加上肚束,這樣一來不只前可護腹,旁可護腰,後還可護命門,如此大費周章地嚴密防護,目的就是要避免風寒從肚臍入侵。
 
「肚臍」,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肚臍眼,是新生兒出生之後,臍帶脫落所留下的一個“疤痕”,一般的人其實並不會特別去注意,因為「它」看起來並不顯眼,可是我們的老祖宗就是不一樣,不僅明瞭它的重要性,還賦予它一個意義非凡的名稱–「神闕」。
 
「神」指的是神氣,「闕」的原意是古代宮門外兩邊供瞭望的樓臺,中間有通道,所以「神闕」就是暗指神氣通行的門戶。「神闕」位於任脈之上,「命門」則是位於督脈,二者一前一後相互對應,任督二脈負責全身經絡的氣血運行,所以古人十分重視用神闕穴來調和陰陽,培補元氣,藉以達到養生和治病的效果,是不可多得的長壽穴,古云:「常灸神闕穴,萬病會自滅」,就足以說明它的重要性。
 
既然我們知道「神闕」的重要性,要如何做才能顧好它呢?
 
最簡單的方式就是「熨臍」。
 
具體做法:先將雙手摩擦生熱,再將整個手掌覆蓋在腹部,食指指腹輕輕地放在肚臍,調勻呼吸,不做他想,先將意念集中在手上,最後再完全集中在肚臍上方的那根手指,約5–10分鐘的時間,腹部就會逐漸暖活起來,此時就算放開雙手,腹部的暖意還是會一路維持到天亮。
 
我會想到「熨臍」這個方法,是因為有一次在睡前時,發現腹部是凉涼的,於是靈機一動,以手作針灸,以心為藥物,心入氣則入,沒想到不久之後腹部就不再冷了,一試之後發覺效果不錯,就成為老主顧,現在「熨臍」已經是我睡前必做的功課。
 
真的很簡單吧,簡單到有點平凡無奇,但別因此小看了這個平凡,它可是能帶來不凡的效果。
 
今天是不是又學會一招了呢,別光只是看,今晚就來試試吧!
 
身安是福、心安即氣,身安心安、福氣自來。
arrow
arrow

    羅德尼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